您当前的位置 :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 咨政建言

关于将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建议

时间:2023/05/31/ 14:59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时强调:“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敦煌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作为以地冠名的地域文化,其核心就是敦煌石窟群的石窟考古、石窟艺术以及藏经洞文献的综合研究。敦煌石窟是敦煌地区石窟的总称,包括敦煌市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瓜州县的榆林窟、东千佛洞,肃北县的五个庙石窟。这些石窟虽规模悬殊,但同在古敦煌郡境内,它们地域相近,内容相同,风格相似,同属敦煌石窟艺术范畴,人们通常将它们统称为敦煌石窟。近期,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经过充分调研和征求部分馆员意见,建议省政府将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形成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弘扬“一盘棋”,进一步推动甘肃文化大省建设。

  一、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概况

  东千佛洞石窟位于瓜州县城东南92公里,西距敦煌莫高窟148公里、瓜州榆林窟75公里,因与敦煌西千佛洞相对的地理位置,故历代贯称“东千佛洞”,又因其中第7窟绘有接引佛,因此又称“接引寺”。开凿于长山子北麓的古河道两岸的崖壁上,距地高约4-15米,长约600米。洞窟始创于五代,宋、西夏、元、清代各有增修,逐渐形成规模较大的石窟群。现存23个洞窟,东崖9个洞窟、西崖14个洞窟。现保存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共9个,其中西夏5个洞窟、元1个洞窟、清3个洞窟,壁画总面积约486平方米,彩塑41身。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千佛洞目前由瓜州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管理。

  五个庙石窟位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由五个庙和一个庙组成。初创于北朝晚期,续修于五代、西夏、元时期。现存窟龛21个。五个庙开凿于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党河西岸崖壁上,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区相距200米。南区现存洞窟4个,北区现存北朝晚期洞窟遗址15个。一个庙开凿于县城西10.5千米的浪河湾东岸,现存有壁画的洞窟1个,生活窟1个。五个庙石窟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浓郁的民族与地域风格,为研究古代河西地区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补充材料。五个庙石窟目前由肃北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负责管理。

  二、敦煌研究院基本情况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2017年省政府决定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北石窟寺整建制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和运行格局。

  经过近80年的发展,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为代表的一代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秉承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坚持“保护、研究、弘扬”的工作方针,在敦煌石窟文物保护、敦煌学研究和传承弘扬敦煌文化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成为我国管理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中心、国家一级博物馆,被国家相关部委批准认定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先后荣获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中国质量奖、亚洲质量创新奖,名誉院长樊锦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和“改革先锋”称号。

  三、建议

  东千佛洞和五个庙石窟作为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目前仍是一种看守式的保护管理,面临着文物保护能力薄弱、研究力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等问题,建议省政府将东千佛洞、五个庙石窟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有利于充分发挥敦煌研究院在保护管理方面的长处,系统深化敦煌文化价值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全省乃至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更大的敦煌力量。

  执笔: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兰州大学教授 刘永明

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    版权所有  陇ICP备 19002268号